close

今年的好電影很多,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《看見台灣》和《十二夜》,我不是重度的電影迷,很講究拍攝技巧、演員、導演......等等,對我而言,只要能感動人心的就是好電影,就如同寫作,詞語華麗難解、引經據典的未必是我的最愛,但曾經感動我的,從來不會從我的記憶消失,我必定會為它留一個位置,甚至寫入網誌,讓它在我的記憶裡永遠年輕。

感謝苡甄寄來《看見台灣》的公關票,讓我不再以工作忙碌為由錯過這部電影(之前真的就是因為這樣錯過許多美好時光)。

看見台灣票根  

呼口號永遠是最簡單的,談到台灣,談到環保話題,總是難免要帶到政治與紛爭,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傳達理念?理性在表面上是爭論的贏家,但訴諸感性往往才是改變內在動機的關鍵,要有多大的情感,才能讓一個人願意辭掉穩定的工作,抵押房產、借貸上千萬,只為了拍一部紀錄片?但就是這種情感下的作品更能打動人心,也許身為一個創作者,最渴望的就是能透過自己的作品,把內心無窮盡的愛與每位觀者共享,讓共同的感性凝聚成為改變現狀的強大力量。

 

 
看見台灣正式預告片

 

「有人說,台灣很小,那你都有看過嗎?」起初,齊柏林用這句話勾起了我的好奇,而後,我在電影裡看到了葡萄牙人眼中的福爾摩沙。

壯闊的山巒、成群奔跑的動物、藍綠色的海洋、一塊塊翠綠方正的稻田......面對一個接一個的風景在眼前投放,我不斷在想:「這麼美的地方是哪裡?」拍攝的主體是台灣,但我卻很陌生,隨後畫面帶到塌陷的山壁、灰撲撲的砂石地、掛在崖邊的慘白山路,養殖漁業附近,成堆的白色水管像腐蝕成白骨的手指,爬進地底,抓取土地最後一絲的氣血......看到後面,突然喉嚨酸澀,有股情緒卡在喉嚨上不來,再上來就足以令人窒息,只能用眼淚宣洩。這是我們的家,可是我們很熟悉卻又很陌生。

做為旁白,吳念真的聲音很鄉土、很真誠,電影對台灣現況沒有大聲疾呼與嚴厲批判,一切都交給畫面說話了,但仍有提到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育似乎永遠存在矛盾,「想要的」遠超乎「需要的」,除了降低慾望,而我們能做的只是嘗試使用有機的方式生產食物,嘗試對土地更友善,除此之外,對於如何還給大地原有的血肉、如何讓財團願意將已經挖起的生命鬆手放下,也許這是個社會、政府必須持續討論的話題。

謝謝齊柏林,在破壞殆盡前,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,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rry1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